在網路上,你可能看過很多關於植牙的知識、衛教影片、術前術後比對照,但…你看過「牙醫師自己幫自己植牙」的真實案例嗎?
我是林建佑,桃園京鼎牙醫診所院長,謝謝民視新聞訪問報導:「我自己幫自己植牙」。
這篇文不是案例分享,而是我想分享我親身經歷「當病人」的一天,
沒錯,這顆右上最後一顆臼齒,是我自己幫自己植回去的。
為什麼牙醫師會自己動手植牙?
故事的起點很簡單:我太愛咬硬的東西。
那顆牙,其實補過一次。
雖然補得不錯,但補的再好也經不起長年吃堅果、咬雞骨頭的挑戰,
終於有一天「啪」一聲,它裂掉了,只能拔牙。
然後問題來了:
誰來幫我植牙?
當然,我身邊也有很多技術很強的同業。但想說從來不知道當植牙病人的感受是什麼,我自己也對數位導航技術極有信心,於是…就產生了「要不要挑戰自己來」的念頭。
DIY植牙難在哪?最大挑戰竟然是…「左右顛倒」
別看我平常植牙快狠準,這次對著鏡子自己來,才知道「幫自己植牙」是多大的挑戰。
- 麻醉針打得不順手:我是右撇子,但那顆牙在右上,結果只能用左手打麻藥。
- 操作空間更狹窄:植別人雙手操作單純很多,植自己就得一邊用力張大嘴巴,一邊精細調整鑽針方向。
- 思緒切換困難:身體是醫師、意識是病人,腦袋一時轉不過來,整場手術像打電動開地獄模式。
使用導航植牙系統,才讓這場手術安全落地
如果只是靠手感跟經驗,其實我不敢這麼做。
這次我使用的是「X-Guide 動態導航植牙系統」,讓我在操作的同時,可以:
- 清楚即時看到鑽針的位置與角度
- 避開鼻竇、神經等重要解剖結構
- 將誤差壓到0.5mm內,達到幾乎等同機器人手術的精準度
很多人問:「植牙導航真的那麼重要嗎?」
我親身告訴你:有些位置沒導航根本不能植。
像我這顆右上最後一顆臼齒,正下方就是鼻竇底,如果鑽深0.5mm就可能造成鼻竇穿孔,後果很嚴重。
使用導航植牙系統,才讓這場手術安全落地
如果只是靠手感跟經驗,其實我不敢這麼做。
這次我使用的是「X-Guide 動態導航植牙系統」,讓我在操作的同時,可以:
- 清楚即時看到鑽針的位置與角度
- 避開鼻竇、神經等重要解剖結構
- 將誤差壓到0.5mm內,達到幾乎等同機器人手術的精準度
很多人問:「植牙導航真的那麼重要嗎?」
我親身告訴你:有些位置沒導航根本不能植。
像我這顆右上最後一顆臼齒,正下方就是鼻竇底,如果鑽深0.5mm就可能造成鼻竇穿孔,後果很嚴重。
植牙後不是結束,而是剛開始
很多人以為「植完牙就沒事了」,事實上:
植體只是個「牙根」,上方假牙還要等骨整合幾個月後才能製作,植牙區域需要特別清潔(尤其牙肉交界處)每半年都要回診追蹤X光,與穩定度。
我這次因為太愛吃硬的,補過的牙還是咬到裂掉,提醒大家:
- 不管真牙還是假牙,啃骨頭、咬瓶蓋這種事都該避免。
- 半年定期回診,提早發現問題才能挽救。
- 清潔不到位,小問題會變成大災難。
這不是炫技,而是一次實驗性的專業挑戰,雖然這段影片引發不少討論,有人笑說「是不是不相信別人幫你植」,但我想強調:這不是我推崇「DIY牙醫」,而是身為專業醫師的一種實驗與探索。
我相信設備、相信自己的技術,也希望透過這樣的過程更了解每一位患者的感受。
如果你剛好也有缺牙,或者對植牙有疑慮,我可以告訴你:
我自己幫自己導航植牙,也會這樣幫你植牙。
植牙後不是結束,而是剛開始
很多人以為「植完牙就沒事了」,事實上:
植體只是個「牙根」,上方假牙還要等骨整合幾個月後才能製作,植牙區域需要特別清潔(尤其牙肉交界處)每半年都要回診追蹤X光,與穩定度。
我這次因為太愛吃硬的,補過的牙還是咬到裂掉,提醒大家:
- 不管真牙還是假牙,啃骨頭、咬瓶蓋這種事都該避免。
- 半年定期回診,提早發現問題才能挽救。
- 清潔不到位,小問題會變成大災難。
這不是炫技,而是一次實驗性的專業挑戰,雖然這段影片引發不少討論,有人笑說「是不是不相信別人幫你植」,但我想強調:這不是我推崇「DIY牙醫」,而是身為專業醫師的一種實驗與探索。
我相信設備、相信自己的技術,也希望透過這樣的過程更了解每一位患者的感受。
如果你剛好也有缺牙,或者對植牙有疑慮,我可以告訴你:
我自己幫自己導航植牙,也會這樣幫你植牙。
京鼎牙醫專做溫柔植牙,我們使用世界級原廠植體(Nobel Biocare)、搭配導航植牙系統,每一例植牙都精密計畫、嚴謹執行。
YT版: